中国著名纪实文学作家郭晨,参加中国赣州红色博览会期间,回到了他的故乡——赣南革命老区信丰县。他的家乡安西镇,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突破国民党重重防线第一仗的地方,那儿如今成了有名的中国脐橙之乡。
作为一个文学后人,我首先是从郭晨许多影响较广的纪实文学作品开始知道他的。我读过他的《贺子珍》、《李立三》、《特殊连队》、《将帅落难记》、《红都风云——逆境中的毛泽东》等作品,他为我们展示了一段段、一件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发展轨迹。
金秋十月,当我面对这位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时,我脑海交迭着智者、学者的词汇。我由衷地告诉他,读了您的许多作品,我感受到了充溢其间的恢宏大气,您不但著述甚丰,而且是一位很大气的作家。
郭晨听了谦和地笑了,他说:“如果称得上大气,那也是沾了历史的光,沾了伟人先辈们的光。”
从郭晨的纪实文学作品里,我们不难看出,写的大多是现代历史的大题材,反映的大多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坎坷经历和红军将士的艰苦历程。表现出对历史、社会、人物事件大的视野、大的视角。他从文学与史学的空档契入,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历史风云画卷。在《特殊连队》里,郭晨通过对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三老”和邓颖超、蔡畅等30余位红军姐妹在长征途中患难与共的经历,讲述了长征的艰苦卓绝,表现了革命先辈的英勇与顽强。《特殊连队》后来被改编成大型电视连续剧,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与关怀,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了片名。而郭晨与张天民等合作,在历史巨片《开国大典》中,突破了某种思维的禁锢,大胆地描述了国共两党高层人物,在银幕上出现的共有138位之多。该影片在人物塑造和处理叙事与人物的关系上有所突破,并荣获了第13届“金鸡奖”的最佳编剧奖,多次在中央电视台重播。1992年,郭晨出版了他的《将帅落难记》,全书记叙徐向前、王树声、李聚奎等一大批老将军曾一度身陷逆境,却仍然保持坚贞不移的革命情操的感人事迹。
郭晨后来又写作了《红都风云——逆境中的毛泽东》、《这就是彭德怀》、《同舟共济》、《蒋经国密码》等10余部长篇纪实小说,他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觉和机敏的嗅觉,笔耕不辍,勤奋地追寻历史人物的足迹,为我们搭起一座了解历史的长廊。
郭晨的大气,还表现在对生活、名利观上的大度从容。他在对家乡文学爱好者的座谈交流中,很坦率地讲到自己的生活观、名利观。他认为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要坚持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从事文学创作,要和功利生活保持一定距离,要耐得住寂寞。他平和地告诉大家,做人比做文更重,首先要做好人,才能写好文。(本文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