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动态
  3. 新闻资讯
  4. 内容

“十五”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综述

发布日期:2010年04月08日来源:互联网作者:薛宇亮

--------2005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综述

“十五”时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农业机械化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持体系逐步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机械化支撑农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加快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

一、2005年和“十五”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新型农机装备需求旺盛

2005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85亿千瓦,比上年和“九五”期末分别增长了6.9%和31%。全国农业机械原值达3947.7亿元,比上年和“九五”期末分别增长8.2%和39.6%;平均每个农户拥有农业机械原值1501.8元,占农村住户年末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25.2%。全国拖拉机保有量1679.4万台,比上年和“九五”期末分别增长6.3%和22.3%,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39.6万台,比上年增长25.1%,占保有量的8.3%;小型拖拉机1539.8万台,比上年增长4.9%。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706.5万部,比上年和“九五”期末分别增长8%和39.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6.7万部,比上年增长19.9%;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479.7万部,比上年增长7%;配套比均为1:1.6。联合收获机械保有量47.7万台,比上年和“九五”期末分别增长17.3%和79.9%。据测算,全国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35.1千瓦,拥有拖拉机0.86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39部,联合收割机0.02台;每百户拥有拖拉机6.7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0.8部,联合收割机0.19台。同时,一些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需求的农业机械发展较快,2005年全国水稻插秧机达到8万台,比上年增长18.7%;植保机械239.1万台,比上年增长11.1%;畜牧业机械427.5万台,比上年增长16.2%;农副产品加工、规模化养殖和经济作物生产所需的新型农机装备需求旺盛。农民对农业机械化需求呈现出高性能、高质量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新技术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2005年,全国累计完成机耕、机播、机收面积22亿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5.9%,比上年和“九五”期末分别提高1.6和3.6个百分点。其中机耕水平50.2%,比上年和“九五”期末分别提高1.3和2.4个百分点;机播水平30.3%,比上年和“九五”期末分别提高1.4和4.5个百分点;机收水平22.6%,比上年和“九五”期末分别提高2.3和4.4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其中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79.5%和76.1%,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机械化成为农机作业的新亮点,机械栽植和收获水平分别为7.1%和33.5%,分别比上年提高0.8和6.2个百分点;山东、河北两省玉米机收试点有了突破性进展。精量播种、免耕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机节本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水平稳中有升,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但是,棉花、甘蔗、油菜等主要经济作物及牧草机械化等仍是薄弱环节。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初显成效,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2005年,全国各类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3386.3万个,比上年和“九五”期末分别增长5和23.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4075.2万人,比上年和“九五”期末分别增长5.9和24.5个百分点。其中农机户3358.9万户,占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总数的99%以上,占农户总数的13.5%。以乡镇和村级农机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同时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股份公司等新型组织形式不断涌现,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推进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的同时,农机作业服务范围正逐步从产中扩展到产前、产后,从种植业发展到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标准化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产品质量,增强了优势农产品竞争力。2005年农机化经营总收入2606.1亿元,其中农机户经营总收入2349.1亿元,比上年和“九五”期末分别增长8和42.2%,占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90%以上。农机户户均农机服务纯收入2602元,比上年增加92.1元,比上年和“九五”期末分别增加3.7和27.6个百分点。跨区作业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作业收入稳步增长。据测算,“九五”期间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数量累计达到110多万台,完成作业面积9.8亿亩,增加作业收入和减少农民支出达到800多亿元。农机作业服务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新亮点,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步增大。

(四)农机化系统机构基本稳定,支撑体系初步建立

2005年末,全国农机化管理机构34470个,教育培训机构2121个,科研机构102个,试验鉴定机构50个,技术推广机构2436个,安全监理机构2948个,全国每个省、地区和县基本上均设置有农机管理、技术推广和监理机构;农机化系统管理、教育、科研、鉴定、推广、监理等人员总计约22.9万人,其中科技人员占49.1%,农机化系统机构基本保持稳定。全国已形成了以农机行政管理为中心,以科研、鉴定、推广、培训、监理为支撑的农机管理体系;并正在加快形成以农机大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机制造、销售、维修和协会为辅助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近几年来,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立法和政策支持进程,基本形成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体系。2004年11月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2004年中央1号文件将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上升为全国“两减免三补贴”重要支农惠农政策,2005年和2006年中央1号文件又强调要继续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并要求地方财政也要根据当地财力和农业发展实际安排一定的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这些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二、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发展水平较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前就实现了高度农业机械化。耕地较少的日本和韩国,在70年代已实现了全面机械化,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处于初、中级阶段,农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35.9%,部分地区仍主要靠手工和畜力劳动;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农民购买农机呈现出了三多的显著特点,即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多,插秧机、收割机多,高质量、高性能机械多,农机装备结构日益优化,但从总体看,我国目前仍存在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的问题。并且农机作业项目单一,而发达国家多是采用复式作业;三是机械化应用范围小。目前我国机械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方面,在三大粮食作物中,除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外,水稻栽植和收获及玉米机收水平还很低。在经济作物、养殖和农产品贮藏、保鲜及加工等方面,标准化生产体系薄弱,机械化生产程度较低,许多方面机械化生产还是空白。

(二)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落后于市场需求。我国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普遍存在质量和性能问题,特别是农机产品技术性障碍多,“瓶颈”环节的关键机具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较差,与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专家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机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至少落后20~30年,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落后10~20年。农机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农机科技技术创新缓慢,除大宗农机产品相对比较成熟外,经济作物机械较少。目前,我国使用的牧草种植收获机械、饲草饲料青贮机械、设施农业设备、特色农产品采摘、加工包装机械等高性能、多功能、高价值的新型农业机械,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三)农用柴油价格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受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近三年来国内成品油价格持续走高。目前市场零售价格已达到4800元/吨,是1994年前平价农用柴油价格的8倍,与2002年柴油价格2680元/吨相比,上涨了近80%。柴油价格的持续上涨,推动了农业生产成本的攀升,增加了农民负担。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走势及我国能源需求状况来看,今后的柴油价格仍将呈上涨态势,将会对农业竞争力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农机投入不足,示范推广力度不够。2004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000万元,2005年投入购机补贴资金达3亿元,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但与农民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地区,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农民的几十分之一,基层干部和农民反映较大。同时农村机耕道路和标准化农田建设滞后,农机化推广示范专项经费年投入不足,许多农机化新技术难以大面积示范推广。

三、“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基本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农业机械化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环境。展望“十一五”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各地特色农业发展,发挥各地区农业机械化比较优势,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优质化发展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有条件的垦区等,以高效、创汇的外向型和城郊型现代化农业为主线,重点发展种植、养殖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产后处理及加工、保鲜、储运机械化,为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和出口产品提供服务;中部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突出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为大型商品粮、专用粮、饲料粮基地建设,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及加快发展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提供服务;南方水稻主产区以水稻全程生产机械化为目标,以水稻机插配套育秧技术示范为突破口,带动水稻机插秧,扩大机收,形成水稻种植、收获、产地烘干及加工全程机械化服务链,为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质量和效益提供服务;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积极发展牧草生产机械化、秸秆青贮加工机械化和棉花、甘蔗、甜菜、果、菜、花等生产、加工机械,为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提供服务。

(二)农机与农艺一体化。农业机械是实施先进农艺技术的载体,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只有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机与农艺相适应既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向。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机与农艺相互结合将更加紧密,这也是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基本规律。“十一五”时期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良种良法相配套为切入点,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药、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机械技术为重点,突出节本增效功能,大力推广机械深松、复式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秸秆粉碎还田、机插秧和配套的经济型育秧等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提高粮食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改革北方旱区传统耕作制度,形成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保护性耕作模式。普及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机具,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

(三)农机服务产业化。农机大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已成为中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市场主体。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将进一步增强。农机销售、维修和作业服务三大市场将逐步形成和完善,农机服务将向产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以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将加快发展,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服务质量和效益;各地将大力推广跨区作业服务模式,不断拓展农机作业服务领域,延伸服务环节,组合农机作业项目,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一条龙”作业,形成标准化生产、全程化服务,做强做大农机服务产业,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进程,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农机产品高性能化。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农业机械化将由解决资源和资本节约逐步向解决资源、资本和劳动节约并重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农业机械产品将在满足目前不同层次需求的同时,逐步向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性能、低能耗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和配套技术的集成应用。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将实现农业装备总量稳步发展,农机总动力预期达到8亿千瓦以上,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期达到45%左右;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进入中级阶段,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进入高级阶段。“十一五”将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