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远龙书读得并不多,但在九道拐,他已经做了将近20年的村支书了。
从种甘蔗,到种蚕桑,他都是换着袖子带着大家干,“要干就要干得最好”,这个说话大嗓门,看起来有些粗狂的江边汉子目光中总是带着坚毅。
他说,在我们这里,循规蹈矩种地,永远是富不起来的。所以,在他的脑子里,总有一些“不安分”的想法。
他种蚕桑,一样种到全县第一,但后来整个蚕桑市场疲软,以及一直克服不了蚕子生病的难题,村民们最终失去了积极性。
去了一趟雷波老鸹岩村,他终于又逮住了机会,种脐橙,他的脑子里只有这个想法。
回来后,因为其他村民的迟疑,他索性率先把自己所有的土地都种上脐橙,要给村民起到带头作用。
他也带着村干部,直接下到村民的地里,将村民已经下种的粮食铲掉,并要求必须种脐橙,他大会小会说,并一度跟村民闹得很僵,有人甚至要把他告下台。
县上干部找到他,告诉他要坚决落实种脐橙,但也要注重做工作的方式方法。他回来跟村民去做工作,县上已经批评我了,但脐橙还是要种。
他给村民讲道理,说看看我们九道拐的过去,气候太热,水分太少,加之沙化土壤不保水分,种包谷遇旱天就颗粒无收;种青花椒树大籽少收成甚微;种甘蔗缺水太甜,榨糖水分太少投价高;养蚕生长不快,夏蚕收成直接没得……
“我们还能种什么,就只有种脐橙了”,邓远龙说,“我敢保证,只要脐橙种起来,年轻人娶媳妇都要容易得多。”
身为村支书,邓远龙掂量着说出这句话,既是推心置腹的诚恳,也是一种冒险。
那之前,邓远龙已经找到县农业局请求支持。时任农业局局长的雷正刚也当即拍板:要干就大干,在九道拐村发展1000亩脐橙,必须成片规划,必须科学种植!
他没有退路,只有硬着头皮上。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他组织起召开村委扩大会,做通村组干部和党员的思想工作,并要求大家必须要率先垂范。
“种脐橙是九道拐村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啊!”
在邓远龙的不懈努力下,大家形成了共识,从村组干部种起、从党员种起!
“说破嘴皮子,不如做出好样子”,2005年大年初三,村组干部和党员统一在各自的地里动起工来,小部分愿意种脐橙的村民也动了起来……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九道拐的脐橙最终大规模地种了起来。
脐橙种下去了,交通不便又成了邓远龙的一块心病。修公路要占用土地,土地受损的村民要求没有受损的村民逗钱补偿。邓远龙率先垂范,自己又出地又出钱。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积极性高涨,修路损毁了200余亩地、30000多株青花椒、100余口蓄水池群众毫无怨言。2005至2006年,经过两年苦战,九道拐村村民修通了一条长15公里、宽7米的通村通组公路,成为全县177个村唯一一个组组通公路的村。
为了脐橙产业的发展,邓远龙硬是“豁”出去了:领导下乡扭着不放,还要三天两头往县上、乡上跑,争取项目支持和生活扶助。发展脐橙产业以来,邓远龙先后往县上跑了上百次,跑乡上千余次,召开村委会、群众大会更是不计其数,对群众培训达12次,自己掏钱垫支外出考察、前期投入资金等各项费用共计9万多元!
对于九道拐的干劲,县上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给予大力扶持。近年来,邓远龙积极争取各项惠农政策,带领全村新修水泥路6条,长约9.7公里,新建沼气池150口,新修水渠35条,全长24450米,新建微型水池240口,解决了村民饮水难,不卫生等问题。目前,全村许多村民住上了水泥楼房,100%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全村已有20多辆摩托车、12辆三轮车、2辆面包车、10多辆拖拉机、4辆大货车。全村实现了水、电、路、电话、电视“五通”,走上了经济、生态双赢的良性发展轨道。
如今,村民早已尝到了脐橙的甜头,说起种脐橙,九道拐的村民已经不需要动员,并且个个成为种脐橙的专家。
而邓远龙,也于2009年评为四川省优秀村支部书记。
但他的目标还没有结束,现在九道拐村脐橙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00余亩,“下一目标是3000亩,要全力打造金阳县第一个无粮村,要让人们一说起九道拐,就想起这里出产脐橙。”